朱子写过许多关于建茶的诗句。在写给休庵住持的《题休庵》中,他题道:
“别岭有休庐,林峦亦幽绝,无事一往来,茶瓜不须投。”
意思是极其珍贵的茶茗是不能用来相互赠送的,而只可以共同品饮,才能以之为趣。朱子在参加其表兄邱子野家的茶宴时,即席赋诗:
“茗饮瀹甘寒,抖擞中气增,顿觉尘虑空,飘然悦心目。”朱子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聚友著作,斗茶品茗,以茶促人。
他的《咏武夷茶》令武夷茶名声大振,也一直流传至今: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手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朱子和张敬夫、林泽木等友人在席间茗饮唱和时,赋得《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芽》一首:
“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虽无山顶烟岗润,亦有灵源一派香。”
从这首诗中可知,此次茶宴,设在一处茶园里。茶宴中所品之物,皆为园中自产。所品之茶,虽无天地岚气育润,也无顶翠寒山岚温熏,却自有茶灵香韵。这首茶诗道出饮茶体验后体味出的“至和”茶道境界。可以说,朱子对茶的理解,是一种感觉经验,它是引发一种朱子个人生命体验之喜悦的感觉经验。如此诗风,显露出朱子已达到融通自然、体悟中道的“至和”气象与境界。
朱子云:“一草一木,皆天地和平之气。”在他看来,建茶亦是如此。朱子对茶理思想有过准确言明,且这种思想背后也包含着朱子对茶道哲学及人生境界的思考与追求。
据《朱子语录·杂类》载:
“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荼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朱子认为学习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方能乐在其中。在多年与建茶的不离不弃中,朱子品出了茶与道的相通之处,阐明了“理而后和”的大道理。
朱子对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建茶的评价之高,可谓无以复加。在《朱子语类·杂说》中,朱子在比较建茶与江茶时曾说:
“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又曰,南轩集云,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似他之说,则俗了建茶,却不如适间之说,两全也。”朱子将“中庸之德”,即儒家最高之道德赋予建茶,对唐宋茶道进行生动阐述,认为品饮建茶可以体会中庸之道,从而激励茶人践行中庸之道,做君子仁人。
朱子晚年在古田蓝田书院,人们请他题写“引月”,落款时他随手题就“茶仙”。恰是这“茶仙”二字,不经意间折射出他如茶的一生。
《茶坂》一诗记录了朱子在茶园的辛勤劳动:
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
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
他的《武夷精舍杂咏》中有首《茶灶》诗: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自江西筠州赴武夷山与朱子会晤。翌年正月也寄给朱子和作《武夷精舍十二咏》,其十一《茶灶》酬唱曰:
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国。
堕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
朱子崇尚刘凝之退隐西涧种茶著述之高节,为之修清净退庵,新建静隐亭,作《西涧清净退庵》诗赞:
闻昔避世人,寄此茅三间。
壮节未云远,高风杳难攀。
深寻得遗墟,缚屋临清湾。
坐睨寒木杪,飞泉閟云关。
兹游非昔游,累解身复闲。
保此清净退,当歌不能谖。
他在《卧龙之游得秋字赋诗纪事呈同游》诗中说:
蹑石度急涧,穷源得灵湫。
谽谺两对立,喷薄中怒投。
何年避人世,结屋栖岩陬。
嘉名信有托,故迹谁能求。
我来一经行,凄其仰前脩。
邻翁识此意,伐木南山幽。
为我立精舍,开轩俯清流。
多岐谅匪安,一壑真良谋。
解组云未遂,驱车且来游。
嘉宾颇蝉联,野蔌更献酬。
饮罢不知晚,欲去还淹留。
跻攀已别峰,窥临忽沧洲。
下集西涧底,沉吟树相樛。
玉渊茗饮馀,三峡空尊愁。
怀贤既伊郁,感事增绸缪。
前旌向城郭,回首千峰秋。
作者 李思敏
责任编辑:邱宏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