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茶道

茶者年轮

发布时间:2023-03-03 14:10:04 推广 来源:闽东日报

他来了,踩着午后秋日为与我相约而来,时令刚迈入白露节气,酷热的“秋老虎”余威还在,行走在路上依然是热浪裹挟,78岁的老茶人吴培明不知道走了多久,出现在我面前时汗水涔涔。高挑挺拔的个儿,不见老态,不事张扬,像早上参观茶科所育种场中的所见的老茶树,挺直生长,唯有华发间才读到岁月的浸染。

会客室短暂歇息便是气场的调理,我选择与他成直角而坐,这样挨得近,说起话来彼此听得清晰,也让情感表达的空间留有余地,避免对视中的一些尴尬。

我的预想话题抛出,像一阵风晃动了老茶树,他调整了一下坐姿,挺了挺身子,话起几十年来与茶一同成长的轨迹,给我绘出一幅老茶人的年轮。

他,1944年出生在福安溪柄镇茜洋村的一个有文化而又朴实无华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位到别人家去帮工都不敢吃饱饭的老实人,正是这种老实,得到村里人的信任,一直担任村里的仓管员。老实是本分,但不乏想法,他父亲的想法就是要让他读书,走出山村。吴培民在福安读完初中,优秀的成绩本可以保送上福安一中,可他选择上了福安农校,理由很简单,农校是中专学校,有发伙食费,且一毕业就能参加工作。吴培民1963年进入福安农校,读了茶叶专业,1965年从福安农校毕业,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便到第一线与茶共叙人生,走出校门便扛起责任,他参与规划茶场建设,育苗、种茶、茶园管护、制茶等,一步步行走在茶园中,一棵熟悉而又陌生的茶树,为他栽下一路成长的风景。

他抿了口茶汤,缓了缓,说道:福安是福建重点茶区之一,茶与人同命运,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茶园荒废,全县茶园面积仅余万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植发展茶叶产业,到了1958年,全县茶园面积达8.06万亩,可1960年至1962年又受自然灾害影响,茶园面积又一度减缩。1964年至1974年茶产业又处在一个恢复生产期,我正赶上这个恢复期,走到工作岗位,感觉浑身是劲,巴不得迅速改变当前茶园的现状。白天深入茶园做调查,晚上捧起课本再次温习理论,当找到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时,会兴奋得睡不着,盼着太阳快点出来,赶到茶园,实施自己的工作计划。

针对当时福安老茶园的丛栽稀植,茶间作、衰老低产、老品种的茶园占有较大比重的问题,我与老师与同行们交流,提出了:改树、改土、改园、缺株补植“三改一补”综合技术改造措施。到了20世纪70年代,又根据茶树衰老程度和成因,探讨对树冠分别进行台割、重修剪、深修剪,改植换种,以老带新,以新代老、增行补植的办法;根据茶园土壤结构、地质特点,对茶园进行深翻改土施基肥;根据茶园的立地条件、水土冲刷程度、梯层有无和茶园生态状况,分别进行修补梯层、横沟蓄水、截拦等高、种植绿肥或铺草覆盖及种植防护林设施等。改造低产变高产的丰产茶园,还建设了一批新茶园,那十几年,甘棠公社每个大队都有几百亩场园。当时的公社书记常说的两句话:一句是“小吴,你在茶场等我!”还有一句是“吃饭靠种粮,用钱靠茶苗”。当时甘棠公社正在培育福安大白茶茶苗,公社书记的重视和鼓励让自己增添信心,然而这育苗中难题不少,最大的难题就是茶苗脱叶病,看着茶枝成畦,欣喜还没定格,叶子变黄,手轻轻一触叶子丢下,脸上再也挂不住任何笑容,蹲在园地边挺不起身子,若跪拜它能起死回生,我当即跪下。当时育苗的人很少,没地方取经,只好又请教老师,自己根据老师指导不断摸索,改斜插为直插,避免喷水时叶片沾土;改芒萁遮阴为杉木枝遮阴,防止还未成活而遭日晒脱水;注重炭疽病防治,扦插十几天后立即杀菌。虽说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相当简单,然而这些经验的获得不仅要下一番苦心,还得有胆识打破常规,因为书本中教的就是斜插,就是用芒萁遮阴。成功就是大胆而又小心迈出一步。

育苗成功,茶苗供应到福安各个村,茶场外,还供应到本地区各地和三明、江西等地。就此问题与老师一道写了一篇论文,《茶树短枝育苗技术调查及参考》发表于1981年《福建茶叶》第二期,并列入高等教材。

看着他说话的神态,能感觉到当年他那种幸福感在心中植下了根,如今谈起如茶香根味,品中生津。

福安历来以生产传统出口的工夫红茶为主,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贸易关系恶化和国际市场滞销,红茶销路受阻。同时,随着茶类的变革,于1969年全面实行“红改绿”,以生产烘青绿茶,精制茶坯作为提供窨制茉莉花茶的原料。吴培民工作中心也转向了“红改绿”工作,茉莉花茶的生产制作,探索中前行的吴培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育苗、种管、采摘、制作等样样通的行家。他说:福安是茶区,对茶叶采摘、管护留下许多经验,例如:“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把草”“春茶不采、夏茶不发”“一把抓光棍一条、合理采子孙满堂”“春采粗,夏采幼,秋茶不采养茶树”等等,还创造性地总结出:“采面养底,采中养侧,采高养低,采密养稀,采大养小”的“五采五养”采摘技术。后来各地茶区在推广“五采五养”的基础上,对采摘技术加以改进和创新,提出“一标准,三不留,五不采”(按茶类的采摘标准采;不留霸王芽,不留篷顶梢,不留对夹叶,不采鱼叶,不采粗老叶,不采幼嫩芽梢,不采梗蒂,不采花蕾)的技术方法。吴培民说起这些,条条是道,道道烙在他心头,绽放在脸上。他说为了推广各类知识,那15年走遍了福安所有茶场,在甘棠公社开课30多场。

1981年吴培明成长为一个年富力强的茶界人,这一年他被调到国营茶场,任高坂茶场的厂长和党支部书记。高坂茶场由仙岭茶场、红星农场、红岭茶场合并成立高坂茶场。下辖洋中、占洋、阳尾3个作业区,茶场面积1658亩,全体员工70多人。吴培民上任面临的第一件事是茶场合并后的改革。这又是一场新考验,这场考验他优秀通过。他在企业内部实行整顿,建立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度,在生产上把茶园承包给57户职工经营,实行“劳动定额,自负盈亏,联产联值”的责任制,促进经济的发展。他还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实行农工商联合经营。1985年办起茶叶精制厂和窨花厂,还通过内联外引,扩大加工流通,创新产品“春毫”、“银毫”及茉莉花茶小包装系列,大胆闯入市场,到西安、山东等地设立茶庄,走上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规避了让人代销资金回笼慢,销不动退茶等问题,到1990年,高坂茶场的茶叶产量、产值、税利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直到2005年他让出厂长之职,退休,但还兼任支部书记5年。然而他退休后还一直坚持在工作,在坦洋公司茶基地做过小茶品种提升复壮,指导白云山有机茶基地开垦种植,指导天香茶场茶园管护等,一直坚守到2019年。

跟随着他的工作经历,走遍福安茶园,一个茶人的成长年轮就长在茶园弧线里。可我不满足于这一岗岗,一坡坡绿色经轮,我还得嚼出茶味。他毕竟发表过《坦洋菜茶复状技术》《坦洋工夫的茶史溯源发展现状及战略措施》等多篇论文,1981年参加农业部举办全国茶叶科学技术座谈会,1982年参加华东地区科技成果交流会,1984年至1987年山区综合技术开发工作中,成绩显著,被福安县人民政府评为科技先进个人。1991年获过茶叶高产栽培、优质加工技术项目科技成果三等奖。这样一个人才,是如何看待名利问题的。我的问题抛出,他不加思索地说:名在于别人认可,不是争而得来,再说名利像瓦上霜,很快就会融化;他谈到爱人工作安排时,领导决定把她安排到茶场做仓管,可他就没有执行,因为那岗位已经有人,不能损人利己;他说:有一次报销发票,财务发觉钱少了,说可能是我多拿了,我就说下个月你扣回,可后面财务找到发票,钱并不是我多拿;他说:作专业要专心制正,到群众中去学,要低下来,这样才是真正懂茶的人;他说:真正爱茶,那就是有情,茶水柔情,遇谁都行;他说:茶界虽有许多人劝我也要去申报茶艺师等,可我认为我就是我,正如一泡茶,懂茶的人一喝就知道它的品位,而不于叫什么名;他还说在福安茶叶的发展中,他只不过是一枚螺丝钉的作用……

我们一直谈到夕阳西下时,他握着我的手说:他开有一间小店铺,但不常开门,倘若有茶友来,一定开门,喝茶聊茶,欢迎你来。真是一个可爱的茶老人,福安这样的茶老人还有很多,只待缘来。(禾源

责任编辑:邱宏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