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堂稳暖纸窗明,低幌围炉亦已成。”冬日时节,三五好友摆上小红炉围桌而坐。借着炭火的温热烤着红枣、桂圆、玉米……忽明忽暗的火光,伴着茶香果香,大家谈笑风生,享受半日闲暇。如此诗情画意的画面着实令人着迷。冬日气温骤降后,“围炉煮茶”火速成为新“顶流”。它的热度一再攀升,风头盖过了春秋露营潮,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团宠”。
“《梦华录》里的围炉煮茶,今天总算体验了一回,将寒冬的氛围感拉满。”小舒在自家庭院升起刚入手的小火炉。一家人伴着烟火气,温叙亲情,举杯畅谈,静享小时光。她兴奋地发了这条朋友圈。《梦华录》这部古装电视剧不仅科普了茶器美学,更是带动了时下国风热潮。其实,围炉煮茶并非新晋的“网红”娱乐项目,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潜藏于历代文人的名诗佳句中。苏轼诗中“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描绘的即是大雪初晴后煮茶的场景。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就有关于“煮茶”的记载。“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见古人饮茶极为讲究。
围炉对饮的新中式娱乐十分出圈,为快节奏的生活增添不少清新恬淡的氛围感。但是,这煮茶的滋味究竟如何?不少体验过的年轻人直摇头,纷纷反映茶汤越煮越苦涩,与期望有巨大的落差。“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适合用于围炉煮茶。比如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即使冲泡饮用,水温也不宜过高。”高级评茶师丁兴明建议,在喝老枞水仙时,可以先用盖碗冲泡,品尝过叶片的滋味后,再用慢煮的方式,可以感受到叶脉的香气。普洱茶、红茶、白茶适合直接用水煮茶汤的冲泡方式。要注意根据个人口感掌握茶叶和水的比例。红茶不适合长时间慢熬,因为,发酵度高的红茶在长时间高温沸煮后会逐渐释放出口感酸涩的物质。如果加入牛奶和适量的糖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冲泡白茶时,也可取适量糖与奶放入茶壶中,待水沸腾后即可饮用。白茶性寒,能清热降火,搭配陈皮熬煮还有祛湿化痰的功效。
身为云南人的小傅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后,骄傲地表示,时下年轻人对围炉的新玩法,更近似她家乡的“火塘烤茶”。寒冷的冬季里,一家人围坐在屋内烧水或煮饭的火坑边,往土陶罐里添入茶叶和米,放在火塘上烘烤,能激发出独特的香气。与围炉煮茶相似的还有甘肃的“罐罐茶”,在炉火上烧一罐水,再烤几颗红枣,待水开后加入烘烤热的红枣、菊花、桂圆、冰糖,借着炭火顺带烤些红薯、芋头,很是惬意。再看看朋友圈里的操作,大家依照自己的口味,烤上花生、板栗、柿子、蜜桔等,天然清香不抢占茶气,增添了喝茶的雅致。瓜果茶点,红泥火炉的色彩搭配特别容易“出片”,怎不叫人喜爱?
围炉煮茶的主力军,为何年轻人居多?作为延平区休闲打卡地的湖岸咖啡馆,今年也迎来了一次转型,在菜单上增加了围炉煮茶项目。蓑衣、蒲扇、泥炉、水墨字画……这些古香古色的环境装饰无不散发着传统韵味。一些从不喝茶的年轻人也慕名而来,店主陈小明对这样的热度感到意外:“以往喝茶都被冠以‘老气横秋’的标签,如今老派换新衣,借着国风的‘包装’,空间和形式上的创新,吸引来不少顾客。”全新的体验模式改变了消费者的饮茶习惯,更加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时尚观念。若是遇上天气晴好的周末,这里每天都能接待60多位顾客。在陈小明看来,围炉煮茶风靡朋友圈,让茶叶以年轻人更感兴趣的方式走近年轻人,这是一场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
有着多次围炉煮茶经验的小邱已经熟练掌握下炭生火的技巧。煮茶并非火势越旺越好,木炭之间要交错堆叠,下炭量为炉膛的一半多一些为宜。刚开始她使用的是普通的烧烤炭,没想到灰烟四起,烟雾缭绕,影响了喝茶的雅兴。有了第一次失败经验,小邱选用了果木炭,无烟环保,持久耐烧,还有淡淡的木质香。“现在年轻人交流多用互联网。‘围炉’自带社交属性,大家围炉品茶,同频共振,与网络社交相比更具人情温度。具有仪式感的氛围又满足了人们对惬意生活的追求。”小邱一边添炭,一边谈着自己对“围炉热”的理解。
品一壶香茗,享一段清欢。围炉煮茶唤醒了现代年轻人追逐国风的文化基因,又为传统赋予了更多创新思路。寒冬里生起炉火,慢煮时光,没有什么比这更治愈的事了。
作者:黄靓 文/摄
责任编辑:邱宏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