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茶是中国古代各地方向朝廷进献的特产之一,是专供皇室的物品。我国茶叶产地多,特色品类多,贡茶数量多。为了确保贡茶数量和质量,需要从茶叶种植、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从唐代开始贡茶制度最终形成,自此历代相沿袭,直至封建王朝的终结。
自唐朝开始,除土贡外,还专门在重要的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细采精制,督造各种贡茶。贡茶经过严格筛选、精心加工而成,皆为各地质量最优、采制水平最高、品种特色最著的茶叶。
顾渚贡茶院。唐大历五年(770) ,朝廷在湖州长兴和常州义兴(现宜兴) 交界的顾渚山设立贡茶院。贡茶院建构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管理精细、制作精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国营茶叶加工厂。制茶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贡茶院的劳力来源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分茶叶专业户。“雇者,日为绢三尺”,依日纳资作为报酬。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袁高、杜牧曾出任湖州刺史,亲自督造过贡茶。顾渚紫笋,宋初贡而后罢。元改贡茶院为磨茶院。
建安北苑“官焙”,又称“龙焙”。五代闽国,建州一带百姓“厥植惟茶”,茶叶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建州蜡面茶成为进献后梁的贡品。“北苑茶焙,在凤凰山麓。伪闽龙启中,里人张廷晖居之,以其地宜茶,悉表而输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 (引自乾隆二年《福建通志》) 。北苑茶取代顾渚茶之后,在北苑建立“官焙”三十六处,专门负责宫廷饮茶的供给。官焙、官窑出现在宋代,是国家加强对地方贡品产制管理在体制机制上的重大创新。北苑官焙的生产规模、役工人数均超过顾诸,是宋代贡茶主要生产地。贡茶园规模更加庞大,贡茶数量也远超前代。熊蕃在《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记载:“太平兴国初,贡五十片……累增至元符,以片记者万八千,视初已加数倍,而犹未盛,今则为四万七千一百片有奇矣。”北苑茶采制最盛时,由官府设四个局管理制茶事宜,后改为东局、西局二局,銙模有别,以相竞争。雍熙年间(984—987)在建州(今建瓯)北苑设立提举常平茶事司加以管理。
自五代十国开始,朝廷在建州北苑设立茶叶衙署,并派出督造官员,从管理制度上保证贡茶质量,一直延续至明洪武年间,历时达458年。这是贡茶管理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历史进程到了清代,清代贡茶数量和品种增加很多,贡茶省份由明代的五省扩展到十三省,品种基本囊括了主要的茶叶品类。贡茶制度更加完备,不论是采买、包装、运输还是接收,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环环相扣,保证了清代贡茶的正常供应。各省贡茶运往京城的时限是有规定的。福建和四川均为80天。清代贡茶涉及的部门、人员不仅包括各地方政府官员、茶农,还包括中央的礼部、户部、奏事处、茶库、茶房等机构。在贡茶的征缴、解运、接收过程中,各个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这种完备的体系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从而成为清代进贡体系的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李德富)
责任编辑:邱宏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