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桥镇寨子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茶叶种植大户,依靠科学管理发展茶叶产业化经营,不但自己富了起来,也带动本地村民积极种植茶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将寨子村茶园从最初熙熙攘攘的几亩发展到如今的万余亩,不仅成为寨子村靓丽的风景线,更成为村子的致富源,他就是2022年被评为高桥镇“农村家庭能人”的刘永华。
刘永华,男,汉族,55岁,峨眉山市高桥镇寨子村1组村民,“兰香珠”茶叶品牌创始人。
深山种茶,开荒拓土造“茶海”
从小在茶山长大的刘永华,茶山就是他儿时乐园,他对“茶”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1998年,刘永华在寨子村的土地上撬开了第一堆黄土,挖出了第一条深沟,种下了第一棵茶树,开始了第一次种茶征程。十余年间,他陆续流转300余亩土地改造新茶园,扩大种茶规模,实现了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种植,他不断地探索茶叶种植、管理方法,通过改良品种、提升管理技术、改变施肥方式、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方法,实现了茶树品质和产量的共同提升,他用十多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强的蜕变,在他的带动下,寨子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每年可采摘鲜叶60吨。现在,一走进寨子村,就会被眼前的万亩指纹茶园吸引,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着一股清新的茶香,茶园里也总能看到刘永华忙碌的身影。
匠心制茶,执着坚守为“茶香”
走进刘永华的茶厂,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他正在忙着翻炒茶叶,工人们有说有笑地忙碌着。1985年,18岁的刘永华便开始手工制茶,晾干、杀青、炒制……制茶工序繁杂,费时费工,效率还极低,但刘永华乐此不疲、坚定前行,于1995年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茶厂,不仅满足自己的茶叶制作需求,还可以对外提供制茶,于是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随着种茶之路越走越顺,制茶规模也越来越大,手工制茶已远远满足不了茶叶的加工制作,刘永华便购买了多功能扁茶机,日生产茶叶成倍增长。不再手工制茶的他,将更多精力扑在了茶叶品牌打造上,经过反复试验、多次失败的经验,他最终成功创造了一种带有幽幽兰花香的茶叶,并注册了商标“兰香珠”,刘永华的茶厂也因此更名为“兰香珠”茶叶加工厂,许多人慕名而来。如今,“兰香珠”茶叶加工厂可年产品牌茶叶“兰香珠”、“竹叶青”等近6吨,每年能为刘永华创造50多万元的毛利润,能解决100多人的就业问题,茶叶加工厂的兴旺还带动了本地村民发展茶叶的热潮。
前路昭然,携手共济续“茶缘”
在刘永华的人生坐标里,“苦日子”成了过去式,但他探索让更多人走向美好生活的步伐并未停下。他常年奔走于茶园和茶厂之间,从茶叶的采摘、收购、加工,到产品的销售,每个环节他都要事必躬亲,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连吃饭都顾不上。如今55岁的他有时也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为了把蛋糕进一步做大,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茶叶生产,走上致富道路,他在今年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自己的300多亩茶园和“兰香珠”茶叶加工厂承包给寨子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拟通过“国有企业+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对寨子村茶产业进行“包装”,逐步构建以茶叶产业为引领的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茶产业链的整合和价值的提升,有效实现三方合作共赢。同时,他将在茶叶种植、管理、制作等方面做好手艺传承,当好“刘老师”,培养出新的一批种茶、制茶能人,将“兰香珠”茶叶名片擦得更亮。
三十余年来,刘永华的种茶、制茶、卖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展望前路,他目光依然坚毅。(李甜甜)
责任编辑:邱宏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