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茶科所远眺 郑承东 摄
区试圃 王振康 摄
茶科所基地 王振康 摄
张天福楼 郑承东 摄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简称“福建省茶科所”)高举科技旗帜,让一片树叶,历经近90年的风雨洗礼,长成一棵棵参天“老茶树”,开枝散叶,把深深的情融进闽东大地,力促“三茶融合”,倾情乡村振兴,展示着不老的青春!
一
说起这些,福建省茶科所功不可没。成立于1935年,坐落于福安社口镇湖头洋一号的省茶科所,创立者为茶界泰斗张天福,共荣获国家、部省级成果奖62项,授权发明专利23项,育成24个茶树品种(国家级品种19个),乌龙茶育种水平在全国独占鳌头。当然,这里还有更引以自豪的:拥有全国最早、福建最大、特色最优的“茶树种质资源圃”,收集并保存着国内外茶树种质资源和遗传材料4000多份;编著了我国第一本《茶树品种志》。
凭借福建省茶科所多个科技示范基地,40多名(国家、省、市、县区级)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科研一线,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培训,通过喜闻乐见的现场教学、技术示范、远程指导,一年完成100多期2万多人的培训,满足了他们从茶苗到茶杯全产业链的技术需求。拥有13个国家、部(省)级科技平台,展示生产一线试验产品和最新成果。
2018年开始,由副所长杨如兴研究员领衔、15人组成的“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科技服务团队”,常年服务于周宁、蕉城、武夷山、安溪、光泽等40多个县市,11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1年示范茶树新品种(系)30多个,示范推广新技术16项,年实现节本增效1.71亿元。陈常颂所长更是带领组织科研人员常年奔走在田间苗圃、科研一线。
众所周知,茶树新品种的选育过程是充满艰辛的,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都得历经20年至30年的时间。福建省茶科所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主要选育出了高产、早生的福云6号、福云7号等福云系列品种。目前,福云6号仍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育成的绿茶品种,祖国西北边陲广西就推广种植了20多万亩,抽芽吐绿,风光无限;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主要育成以高香、优质为主要目标的金观音、金牡丹、瑞香等系列品种,金观音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乌龙茶人工杂交品种,浙江龙泉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多亩。
二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良种茶苗辐射广、全国最大的甘棠镇茶树苗繁育基地刮目相看。这片生机勃勃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让一片树叶承载着梦想,飞遍全中国,给人们捎去祝福和美好!
冒着酷暑,听着介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们省茶科所主要科研方向之一是茶树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福安‘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也是福安成为国内重要多茶类产区的主要原因。”聆听王振康主任的分析,我们深深为之折服。“我们的繁育基地每年出苗都在8亿株左右,50年来向全国输送茶树苗200亿株,推广应用至全国17个省份!”福安市甘棠镇茶苗协会会长彭瑞金的话语不多,炯炯的目光中却充满了自豪。这一“良种工程”造福了全国的茶农茶商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履。
1984年,全国良种茶树苗会议在厦门召开,与会代表风尘仆仆地参观考察了甘棠镇茶树苗繁育基地;2019年6月13日,福安市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冠以“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的称号,从此声名远播,客商纷至沓来!
一个繁育基地,就是一座宝库,就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福建省茶科所选育的金观音、金牡丹、瑞香等这些有诗一般名字的茶树良种,在甘棠镇22个行政村吐露芬芳,2万多人的身影活跃在田间苗圃,3亿多元的年产值收入囊中,2.6万元的人均年收入惊喜连连。茶树种苗龙头企业福建初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为“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如虎添翼。拥有全国40%的市场份额,甘棠镇茶树苗繁育基地已经成为产业振兴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三
复试验表明:“金萱”亩产鲜叶突破500公斤,比对照品种“黄旦”增产10%,适合福建及相似地区栽培。2011年,“金萱”成为首个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台湾茶树品种。
本次获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的“福萱”“春萱”,均以台湾茶树品种“金萱”为母本,通过开放授粉杂交选育而成,是闽台茶业界科技创新的成功典范之一。
单从“金萱”而言,历经20载不凡历程,终于孕育出了新的生命“福萱”“春萱”,这是科技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福萱”这一茶树新品种适宜在福建福安、云南普洱及相似地区种植。陈常颂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团队首次从台湾引进‘台茶19号’‘台茶20号’新品种,并开展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均适宜在我省乌龙茶区广泛应用。”这又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台湾与福建仅一水之隔,一片树叶牵起了两岸之情。今年6月2日,一则消息像春风一样插上了翅膀,传遍了中国的茶业界: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福建省茶科所所长陈常颂主持选育的“福萱”“春萱”“瑞茗”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以台湾茶树品种为亲本杂交选育出新品种,并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填补了福建省茶树育种的空白,陈常颂颇有感慨:“闽台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
其实,这里面还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被誉为“台茶之父”的吴振铎先生,师承著名茶学家张天福,是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科学校的首届毕业生,他以“台农八号”为母本、“硬枝红心”为父本杂交培育的“金萱”品种,曾被捧为“台茶之宝”。1988年,吴振铎先生回故乡福安省亲,爱乡心切,将“金萱”引种至福安,从此,“金萱”以“游子”的身份,萌芽长叶,落地生根。
在2003年至2009年七年的时间里,省茶科所的专家们夜以继日开展工作,以“黄旦”“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金萱”开展系统性的区域试验。试验结果令人欣喜:“金萱”长势好、产量高,以其制作的乌龙茶、绿茶品质,均优于对照品种,具有中生、优质、高产、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特点。龙岩、三明、宁德多地多点反
四
2019年8月,省茶科所搬至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埔垱路104号,社口镇湖头洋一号成为省茶科所的综合实验基地。行政办公地点的搬迁,生活条件的改善,激发了茶科所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纵观福建省茶科所的育种科技发展历程,我们不能忘记茶业界专家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除了已经故去的赫赫有名的郭元超等专家们之外,郭吉春研究员值得一书。郭吉春是著名育种专家,被誉为“杰出中华茶人”,他从事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等工作50多年,杂交选育出的金观音、金牡丹等新品种在福建30多个县市,鄂、黔、桂、浙等10多个省市大面积推广,成效显著。他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宁德市科学技术杰出人才重大贡献奖等称号。“自信、诚信、匠心、创新”,新时代的茶人精神在他身上得以发扬光大,为推动茶业界科技创新发展默默坚守。
现任所长陈常颂,是匠心精神的努力践行者。2008年首批入选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至今,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多项,育成春闺、福萱、春萱、瑞茗等9个茶树品种(4个国家茶树品种第1完成人),皇冠茶、茗冠茶、茗铁0319等4个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他是福建省第三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四届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荣获“闽茶之星”等称号。经过20多年的努力,陈常颂所在的团队征集与创制了近千份优特茶种种质,筛选出点秋香、瑞草、茗冠茶等80个高香、特异色泽新品系,在省内外九个点开展区域试验,近100份茶树新品系、优特种质在国内建点示范和应用。科研团队足迹遍布10多个省5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20多万亩,茶区实现增收5亿多元。
陈常颂刻苦勤勉,发表论文100多篇,以丰富的理论指导科研实践。如今的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乐当答疑解惑的“科学家”。
五
脱贫攻坚倾心倾力,乡村振兴时不我待。老区革命基点村——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的发展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茶科技的力量。这里我们把镜头对准省茶科所社口综合基地办主任王振康。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让茶香飘出贫困村》书写了他的平凡事迹。
今天,我们走进坑头村的茶园里,一片片茶叶在阳光下闪亮登场。让时间回到2008年8月,年轻有为的王振康第一次踏上坑头村这块红土地,受邀举办为期一周的乌龙茶、红茶与岩茶加工技术培训。当时的坑头村,茶叶种植刚刚起步,加工技术一片空白。2009年4月下旬的一天,茶叶种植户谢郑生火急火燎地给王振康打了一通电话,他加工的红茶发酵出了问题,每天的损失都在万元,怎么办?王振康接到电话,马不停蹄赶赴坑头村,察看“病情”,对症下药,发现发酵室是根源所在。他不假思索利用五一长假,驻扎在茶厂,手把手示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一道道工序,化繁为简。经他传授的谢郑生、谢昌荣等农技员,后来都成了制茶能手。当年,谢昌荣制作的茶叶一举获得了宁德市“茶王”称号。
王振康依托福建省农科院技术资源优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坑头村茶叶生产方兴未艾:茶园1600多亩,2021年茶叶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只要王老师在,关于‘茶’的难题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农技员谢昌荣说起这些,信任的目光中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如今,霍童镇坑头村茶叶生产已经成为宁德市一张亮丽的经济名片,坑头村也已经建设成为生态美、百姓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响当当的“省级文明村”。
(阮兆菁)
责任编辑:邱宏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