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茶道

今天,大红袍礼敬老师

发布时间:2022-11-01 10:47:18 推广 来源:闽北日报

拜师礼

状元福茶

颁奖现场 (邱俊杰 摄)

近期,武夷山市推出“状元福茶”,赠送给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其中一款由16位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手工制作组合的茶礼,特别赠送给10位名师和10位名校长。

一盒茶礼,情意如山。相比时下多地只注重奖励“高考状元”的情形,武夷山市的做法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大红袍与“状元”确有渊源。茶中之王、茗枞之魁的大红袍神奇传说多种,大多不离“状元感恩说”的主旋律。相传明朝有位穷秀才上京赶考,病倒在武夷山的路上。恰好被天心寺庙的方丈遇见,忙叫僧人抬回庙中。方丈以茶入药治好了他。他日秀才中了状元,被招为附马。状元衣锦还乡,来到武夷山中感恩致谢。方丈带他来到九龙窠,告知救他的是长在石壁上的茶树。状元将身披的红袍覆盖茶树上,于是茶树的枝干和叶芽便呈现出淡紫红色。据说皆因红袍晕染所致,于是大红袍茶树便横空出世。若从缘分上论,似乎“状元”当饮大红袍。

不过,“状元”绝对不是大红袍的“主角”。武夷岩茶素有“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价、菩萨的心肠”之说,而大红袍的丰富内涵是“菩萨心肠”的典型表现。朱熹曾比较“江茶”和武夷岩茶,认为后者“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他把儒家最高境界赋予武夷岩茶。大红袍当是道德之茶、仁者之茶。贾平凹先生为大红袍曾写下一段话,其中有这样一句“今母株高在石台如同佛龛,六株分别坐若圣贤”。大红袍内涵的主题是“报恩”,茶是“园丁”培育出来的,“状元”是老师培养的,大红袍礼敬老师天经地义。

大红袍发祥地武夷山,也是朱子琴书五十载的地方。朱子在家塾和民办书院求学。在武夷山下,他接受了包括父亲在内的七位业师的亲炙,亲自体验了何以为良师。他十八岁参加乡试,一举夺魁;次年赴京会试、殿试,并中举。走上仕途后,除了“仕宦九载,立朝四十六天”外,半个世纪教书育人,经历了六分之一的宋朝教育历史。他从理论和实践上,继承了孔孟的师道精神,又从天理的高度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武夷师道”。我将其理论通俗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道如天。师道是集天道、地道、人道合而为一的道德人格。汉代开始就讲究“天地君亲师”,师者乃“大先生”。人有三命,一为父母所生之命,二为师造之命,三为自立之命,父母生其身,而师造其魂,而后自立其命。所以师者,再造父母也;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第二,师道是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能责,在于务学。道统有如长河,圣贤君子继往开来“一以贯之”,为往圣继绝学,中华文明因而从未中断。第三,师道是亲与严的统一。学生曾提出“人伦”中为什么没有师的内容,朱子答道:“师之义,即朋友,而分则与君父等。”一方面,师与友同类,师生之间可以“亦师亦友”,甚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师就“势分等于君父”,师道尊严而神圣,必须“隆师”,全社会都应尊师重教,这是天理所然。

贾平凹先生对大红袍的丰富内涵还有一句话:“本是平常之物,坚持得久了,便岩骨花香,成为神灵。”由此启迪我们,尊师重教不只“教师节”一日,礼敬老师也不是一杯大红袍即可。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相关链接>>>>

朱子家礼(拜师礼)

中国乃礼仪之邦,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们习礼、知礼、行礼,自觉执礼做人。南宋时期生活在闽北的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他撰修的《家礼》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子家礼之拜师礼,沿袭唐代正式确立的拜师礼仪,有严格的规范制式。现在闽北已恢复古礼,实行拜师礼,其主要步骤依次为:盥洗手、敬茶酒、点香烛、拜至圣先师、读祝文、献六礼、读拜师文、递戒尺与投师帖、老师致答词、老师回赠信物、弟子敬茶、礼成。拜师礼反映了学生对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尊敬,体现了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朱子家礼随着朱子的授业讲学、学生的传播、朱子后裔的推广及民间机构的倡导而广泛深入影响社会各阶层,显示了理学文化移风易俗的力量。

2019年,朱子家礼(成年礼、拜师礼、婚礼)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者:张建光

责任编辑:邱宏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