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茶商

只为普洱茶根深叶茂——追忆“大国茶匠”肖时英

发布时间:2022-10-10 11:09:56 推广 来源:普洱日报

2022年8月16日1时30分,普洱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大国茶匠”“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 肖时英在普洱逝世,享年91岁。

肖时英因病住院期间,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亲嘱竭尽现有医学之力量,尽全心予以治疗。8月16日下午,李庆元前往家中吊唁并慰问家属,亲致挽联缅怀肖时英:资水时英,普洱用命,生死情重,二老合眠,性味天真,云岭高风,德望乃归,一身正气垂千古;大江木兰,邦崴置名,阴阳意渺,四海揪心,芽弦地道,冰操懿范,音容犹驻,万世忠魂在九霄。

回顾肖时英的一生,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云南大叶种茶树良种选育工作,用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一生只育一株苗”的工匠精神,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让如今的普洱茶产业根深叶茂!

一片茶叶 一生事业

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是武汉大学农学院茶树专业的同班同学。读书时,在一次茶叶展览中,一位中国台湾教师拿来的展品是云南大叶种茶,第一次见到云南大叶种茶的肖时英十分惊讶:“云南的茶叶有巴掌大,太神奇了!”

这一眼,结下了他与云南大叶种茶的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他和张木兰主动申请要求到云南工作。

1953年春天,两个年轻人怀揣希望和梦想,扛着一木箱的书和笔记,背着心爱的小提琴,带着简单的行李,从武汉启程,登上从长江逆流而上的轮船,再乘烧木炭的汽车、云南窄轨小火车,辗转数千里,历时20多天才到达昆明。在省农业厅报到后,两人被分到了当时云南唯一的茶叶科研单位——勐海茶叶实验场工作。然后辗转玉溪、峨山、普洱(今宁洱)、思茅、景洪等地,步行近千里,历时一个多月,终抵佛海(今勐海),在这里开启了他的“茶味人生”。

“我深爱着这片孕育了马帮文化、生长着大叶种茶树的土地,云南已经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心灵家园。我把云南人民当作知心朋友,并竭尽毕生精力研究、开发云南大叶种茶树。”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中,肖时英曾动情地对记者说。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肖时英深耕边疆69载,将建设云南现代茶园当作毕生事业,并为之终生矢志奋斗,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开创了云南茶产业发展新的时代。

一片初心 一页茶史

刚到云南时,云南的茶树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茶树,结的茶籽少。于是,肖时英通过扦插繁殖来解决茶籽不足的问题。他做了茶籽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繁殖试验,取得可喜成果,并试验成功“以苗育苗”扦插新方法,成活率高,成长更快。这一技术在省内外新建茶园中广泛应用后,使云南大叶种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为后来肖时英团队开展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打下坚实基础,掀开了云南大叶种茶选种史上新的一页。

从1961年到1964年,在肖时英的推动下,当地新建5000余亩的高标准现代新茶园,进一步提高了茶园的管理水平,在全省范围内成为现代茶园的范本。

1987年,肖时英和张木兰正式调入普洱茶树良种场工作,在这里,他们放开手脚搞科研、搞创新,选育出云瑰、云梅、矮丰、雪芽100号、短节白毫5个无性系茶树良种,分别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奖。

退休后,肖时英仍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1992年,肖时英和张木兰拿出存款,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在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大草地村民小组租茶地建立时木茶厂,将这里变成一块“试验田”,尝试开展立体茶园开垦、多品种组合种植、茶树不同修剪方法、茶园间种林木、茶园铺草施肥、茶树病虫害防控等多种试验研究,将许多大胆的想法在这里一一尝试。2002年,张木兰去世,为了纪念已故的爱人,肖时英选育了“木兰1号”新品种。2019年,经过多年选育,89岁高龄的肖时英选育出具有早生、高产和适合制作名优茶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紫香早,为云南茶叶良种又添新兵。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把时木茶厂茶园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生态茶园”,被评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的示范样板。

一颗匠心 一世传承

“立体生态茶园凝聚了我的毕生所学,它是一种创新的生产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有新想法、新措施,把立体生态茶园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后继有人。”肖时英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为了让生态立体茶园技术得以推广应用,肖时英在耄耋之年开班收徒,传道授业。2017年12月,肖时英“导师带徒”招徒仪式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举行,14名茶人成为肖时英的首批入门弟子。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他坚持把课堂“搬进”茶山,带领徒弟到普洱各茶山开展集“科研、教学、送技”为一体的茶山游学活动,从茶园管理、良种培育、茶叶加工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

2019年5月,肖时英第二批“导师带徒”共招收学徒35人。“肖老讲授的内容全在他脑子里。每次讲课,肖老都是站着讲授,讲到精彩处,不时来回走动,手舞足蹈,满脸慈祥。有时候肖老也会给我们讲讲他青年时代的趣事,整个教室的人被逗得乐呵呵。”第二批徒弟秦光志如是说。

“有教无类”是肖时英收徒的原则,在他看来,成为他的徒弟没有学历、经验等门槛限制,只要热爱茶、肯学习、有发展云南茶志向的茶友,就能聚在一起学习。直至2022年8月5日因病入院前,肖时英仍活跃在茶园,孜孜不倦地分享研究所获,传授毕生所学,为云茶产业发展壮大贡献余热。

千万里跋涉,为一片树叶;69载守望,初心誓不渝。深山中倾听,穿越千年茶话;探索中追寻,大叶茶的蝶变与升华。肖时英将他的一生“种”在了普洱这片热土上,将他的论文“写”在了万亩茶园,造就了如今普洱茶百业兴盛,衣食万户。 斯人已逝,精神如炬,普洱必将沿着肖时英的足迹,循着这座精神丰碑,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实现“让全国人民喝上普洱茶”的愿景。(记者 李毓珊)

责任编辑:邱宏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