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茶道

“印象”满是岩茶香

发布时间:2022-10-18 10:31:15 推广 来源:闽北日报

制茶奇“技”

绿筏红竿

剧场入口

茶农制茶

2022年的国庆黄金周,《印象大红袍》共演出24场,接待观众3.7万多人次,创下自2010年公演以来,国庆假期演出场次最多的成绩。

提起《印象大红袍》,大凡在2010年3月以后来过武夷山的朋友,多数都欣赏过这场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领衔导演的山水实景演出,是“印象铁三角”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之后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

近十多年来,登天游、漂九曲、看“印象”,已经成为武夷山旅游的标配。

与其他4个印象系列作品不同的是,《印象大红袍》突出了故事性和参与性,不仅展示了武夷山的茶历史、制茶工艺,还借茶说山、说文化、说生活。

从公演的那一天开始,武夷岩茶的香,便始终在剧场萦绕。

简介

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武夷山度假区中华茶博园,是一家完全按股份制经营的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注册资本1.08亿元。2016年12月,公司实现新三板挂牌;2018年对外投资茶汤温泉项目,并启动第一次股票发行,发行股票1840万股。

公司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开演以来上缴税收近亿元,给武夷山茶产业带来明显的宣传推介效应,直接解决当地300余人的就业问题。先后获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福建“海峡旅游”最佳创意奖、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获评6个年度十强企业和1个年度提名奖)、“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全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等多项荣誉。

因茶而生 因茶而红

茶,是武夷山的代名词。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是最早获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的千年古邑。茶,浸润这座城市,是这座城市永恒流动的血液。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朱熹对武夷“山水茶”的动人描绘。武夷山大红袍作为“茶中之王”,早在唐宋时期就盛名远播,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在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代表中国乌龙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是这场印象取名叫印象大红袍,而不是叫印象武夷山、印象九曲、印象朱熹的原因。武夷山在决心打造“印象”演出时,邀请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团队来到武夷山考察,最终定下了“印象大红袍”的名字。“这个城市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几棵长在岩壁上的大红袍母树。”张艺谋如是说。

在武夷茶诸多品种名丛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大红袍,大红袍母树位于大红袍景区九龙窠内,仅存6棵,据载约有数百年历史,年产仅数斤,弥足珍贵,为武夷茶之魁,世人难得一品其真味。二十世纪80年代大红袍开始进行插穗繁殖,十几年后量产上市。随着武夷山走向世界,大红袍再现王者之风范,成为武夷茶之代名词。

采茶、挑青、撩青、茶艺演绎,竹林斗茶、大红袍传说、向观众敬茶……作为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演出总时长65分钟。在演出中,大红袍茶是唯一主线。

《印象大红袍》剧场仿古民居表演区以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作为建筑元素,使得演出现场更像是有着1988个座位的巨型茶馆。

《印象大红袍》史无前例地将“矩阵式”实景电影融入自然山水之中,组成“矩阵式”超宽实景电影场面,以山水为底,以茶青为墨,以青竿为笔,使自然山水融合成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长卷,让观众真切感受“人在画中游”的幻境体验。

如果说白日的武夷胜景是钟秀灵毓、气象万千的泼墨山水画,那么,《印象大红袍》则将光与影完美结合,把夜晚中的武夷山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风姿独具的水彩画:有的好似琼楼玉宇,有的宛若绿翠凝碧,有的却是紫霞氤氲,青山如黛,波光粼粼,如梦如幻……

这是大红袍茶的魅影,这是武夷山水一壶茶的写真。

因为这场演出,对武夷岩茶感兴趣的游客越来越多。“先看印象大红袍,再去走岩骨花香漫游道,看看大红袍母树,感受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这是挺多游客的旅游线路。”多名武夷山旅游从事人员说,“还经常有因为错过观看演出,而特意安排周末时间再来武夷山的游客。”

与时俱进 让茶更香

从今年8月开始,以前看过《印象大红袍》的观众发现,节目内容又有更新了。“今年增加了万里茶道的一些内容。”印象大红袍艺术团团长吴美求说,“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作为因茶而生的印象大红袍,应该与时俱进,传承中华文化,适时更新,使节目始终保持精品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一个国家的伟大复兴。植根于厚重的文化土壤,我们才能从中汲取精华,获取力量,才能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承走向创新,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往前发展。

“印象大红袍属于文化旅游行业。这个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每一年都在变,不创新,不抢占先机,不解放思想,不去寻找差距,不去狠抓落实,有可能不久之后就被这个行业甩在身后、被淘汰了。”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彬说。

长期以来,印象大红袍公司都非常注重对区域文化的挖掘和对文化的传承、发扬,把传统民俗文化作为表演的一部分。从武夷山的山水传说、大红袍的故事,到武夷茶的相关民俗风情,从正式开演至今,印象大红袍都在努力地把传统民俗融入到市场经营当中。

“不断地反复创新,不断地将这些不可复制的具有唯一性的元素融入节目,才有今天演了12年还能够经久不衰。”吴美求说,今年初开始着手对节目提质,结合总导演创作思路进行微创作,使得整部演出更丰富、更丰满。为此,增加了武夷茶走向世界的音乐短剧。

2016年中秋夜,印象大红袍艺术团在茶博园举行了“中秋祭月”活动,恢复2000多年前闽越族人祭月仪式。整个祭月活动依照古礼进行,包括祭品、仪式、祭文等都是印象大红袍有限公司的创作人员从历史文献中查找出来的。此后,印象大红袍又在茶博园举行了祈茶大典。

武夷山的茶,因为文化,飘香海内外。因武夷山茶而生的印象大红袍,也必须用文化来造血长肉。十年磨一剑。从2009年至今,从荣获福建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福建省旅游龙头等多项荣誉,到实现新三板挂牌,再到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郑彬表示:“回望这一段旅程,是文化坚守的胜利,是创新力量的发挥。”

匠心造精品 点亮夜经济

不同的人泡,有不同的味道。同一个人泡,因为心情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味道。这是武夷岩茶的魅力。因为是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像极了武夷岩茶,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即便是季节相同天气相似,因为心情的不同、陪伴对象的不同,也便有了不同的感受。

从2010年公演至今,《印象大红袍》演出超过5000场。这是一个亮眼的成绩。更值得称赞的是,演出至今零差错。

“一年中,做一泡好茶,不难;难的是每年都做出好茶,更难的是把厂里的每一泡茶都做好。演出也是,不是要保证演好一场两场,而是要保证演好每一场。”吴美求表示。

每天演出前的一个小时,是属于艺术团的“点评时间”。艺术团所有成员集中到位,对前一天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出个别角色的不足和需要调整的地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训练。除此之外,每场演出时,现场的导演、总监都会作细致的记录,结束之后统一对当天的表演进行问题汇总。

采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拣剔、归堆、筛分、拼配……一泡武夷岩茶,要求制茶人不能马虎任何一道工序,《印象大红袍》也是如此。演出的成功,演出的被认可,需要每一个人的尽心尽职尽责。每当夜幕降临,《印象大红袍》如期上演,无论哪一场,无论你何时来,看的都是匠心之作。

步入第12个年头,夜幕下,印象大红袍剧场旁的漫步道成了小集市,剧场周边的百余家民宿、几十家茶叶店,让武夷山的夜晚越来越热闹。郑彬说,2010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晚上是漆黑一片。现在,观赏完《印象大红袍》后,可吃美食、泡茶、夜游、泡温泉。“今后,我们还将努力做好夜经济,让武夷山的夜晚更加多彩”。

图片由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作者:裴礼辉/文

责任编辑:邱宏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