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 (张筱惜 摄)
“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在福建的当地文化中,饮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招待客人方面,福建人更是以热情好客著称,请客必喝茶,饮茶文化十分讲究。
明清时期,茶叶贸易渐盛,福建各地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
一部中国茶文化史,很多内容由福建人来写。沿着非遗茶旅线路,走一次茶山,逛一次茶园,采一片茶叶,品一杯茶汤,切身体会福建茶文化的魅力。
“茶”字,便是人在草木间,人茶相和,生生不息。在福建,历经千年时光沉淀,茶文化已深入其每一座城市肌理。在传承人手中代代传续,历久弥新。
不妨让我们跟着福建的6大世界级非遗制茶技艺,品味茶香八闽。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技艺简介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两晒两晾”的复式萎凋,长达八个小时的摇筛做青、发酵偏重,叶缘呈朱砂红色;“双炒双揉”;毛茶足火,最后长达7小时左右的低温久烘等,都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所独有的。
福建武夷山,丹山碧水,秀甲东南,独特的丹霞地貌造就了令人称绝的美景。但在茶人眼中,武夷山是一个传奇而神秘的“茶派江湖”。茶人们用尽自己的毕生功力,繁琐而细腻地将数十道制作工序,倾注在每一片的茶叶之上,成就了几乎称霸茶界的武夷岩茶。
“岩骨花香”是世人对武夷岩茶最具特征的描述,游览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漫步最美茶道,瞻仰母树大红袍,体验武夷岩茶生长的独特环境,感受武夷岩茶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线路推荐
武夷山风景区——岩骨花香漫游道——印象大红袍——“万里茶道”下梅村落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
技艺简介
铁观音精湛的制作技艺在我国茶类制作技艺中别具一格。借鉴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作原理,结合当地实际发明出一套半发酵的独特制茶工艺,并以此制作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
采茶青,摊茶青,晒茶青,摇茶青,一晾青,二摇青,二晾青,三摇青,三晾青,四摇青,四晾青,炒茶青,揉捻,初焙,初包揉,打散,复焙,复包揉,打散,三焙,三包揉,打散,烘干,挑梗,分选,拣剔,分装……以上从采摘到制作完毕,共计27道工序,便是“南山二十七式传统铁观音制作技艺”。
产自福建南部高香持久的铁观音,依靠独特的香气,短短十几年就从福建南部的安溪一路向北,征服了大半个中国。在铁观音三百年的历史中,这是一段从未走过的路。
当地人说“铁观音的音是音乐的音”,在铁观音发源地聆听“观音托梦”神奇的传说,在国营老茶厂领略铁观音发展历程,在茶庄园品佳茗、赏茶艺中品味美好时光,在茶山茶田中赏瀑听泉、放飞心情……逃离喧嚣,放下尘绊,且“吃茶去”,让美好时光泡在茶杯里、茶山中!
线路推荐
西坪铁观音发源地(乾隆赐名景区、观音托梦景区)——芦田云岭茶庄园——虎邱龙潭谷景区——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技艺简介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茶者,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大为可爱。”其中的日晒干燥法和鲜叶采摘标准,被认为是白茶制作的雏形。
福鼎白茶加工沿用古法,经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文火足干,充分利用温度和阳光,以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使得福鼎白茶具有抗炎清火、保护肝脏等效果和素雅清幽的口味。
有一种茶,放弃了繁复的手法与工具,仅凭借阳光和风,就完成从一片树叶到一碗茶汤的转化,这就是白茶。作为六大茶类中制作工序最简单的茶,更多地仰仗自然,更多地保留自然,成为白茶延续至今并俘获人心的核心所在。自古“名山出名茶”,太姥山也不例外。福鼎白茶所传承的“自然萎凋、不揉不炒”的传统工艺正来源于太姥山。游览太姥山时,可别忘了饮一杯原产于太姥山的福鼎白茶,品味“清醇甘甜”的汤味之余,感受三千年的太姥山茶文化。
线路推荐
宁德市福鼎太姥山风景区(白茶发源地)——点头镇(中国白茶第一村柏柳村)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技艺简介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源于古人提取香气精油的原理。福州茉莉花茶采用烘青绿茶进行窨制,工艺即花一层茶一层重重叠叠,充分拌匀、充分通氧,让花不失生机,茶吸收新鲜的花香达到饱和状态,即为窨制。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四窨一提及一提以上,根据茉莉花品质和茶坯质量的不同,最高可做到八至十窨,并且六窨以上不提花。如此制茶,无论档次高低,其冲泡数回仍应香气犹存。
一千年前,痴迷于花香也痴迷于茶的宋朝人创造性地将花香与茶糅合在一起,开启了花茶的基因,此后福州人掌握了茉莉花与绿茶之间的秘密,创制了花茶皇后——茉莉花茶。暑往寒来,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将每一次对花香的思念变成一次可预定的重逢。
古厝之间,抬头仰望青砖黛瓦,低头品味飘香花茶,在福州这座千年历史古城之中,你随处可见大众化的茶馆,邀上三两好友闲情叙事;踏入万亩生态茶园,感受榕城的茉莉清香;又或是在古村感受专属于福州的人间烟火。
线路推荐
三坊七巷——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舒叙茶馆、福州市非遗展示馆、闽榕茉莉花茶文化馆)——福州烟台山(馥源茶空间)
春伦茉莉花茶文创园——林浦古村——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大众茶馆)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技艺简介
坦洋工夫茶制茶过程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步骤,先使新鲜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再做成有条索的红毛茶,保持芽叶完整,红色红汤。然后,再经过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分成各个级别的商品茶。
坦洋工夫原料是“坦洋菜茶”,芽梢肥壮或短小,有茸毛,制成红茶具味高香浓的特质。从绿叶到红茶,经诸多复杂工序,看天做茶,手法善变,独创改单式为复式的“萎凋法”和精制筛分法,形成一套科学性的“揉茶绝活”,即“轻—重—轻—和慢—快—慢—抖散”,反复三次,从而做成最佳条索。每道工序皆有诀窍。
青砖黛瓦的老茶坊,沧桑斑驳的知青楼,古朴静谧的茶博馆,青苔遍布的老石墙……坦洋村民世代以茶为生,“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坦洋工夫茶便在这首民谣中走过了百年沧桑。
“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此诗所言便是“坦洋工夫”红茶的发源地——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坦洋村始终展示着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线路推荐
坦洋村——真武廊桥——“丰泰隆”茶行横楼——坦洋茶场——四甫茶园——省茶科所张天福故居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技艺简介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主要有8道工序:采青,采集成熟中小开面2—3叶,以午青为佳。晒青,以第一、二叶呈凋萎状态,叶面失去光泽,叶缘稍卷,香气显露为宜。晾青,放于室内阴凉通风,恢复鲜叶活力。做青,茶叶手握如棉,叶面黄亮,成汤匙状,叶缘红点显明,花果香显露。炒青,翻炒叶色黄绿、叶片卷皱,握能成团,放能散开且带有黏性。揉捻,将茶青揉至呈条状,汁液略有渗出为止。
其中定型,这是漳平水仙茶的标志性工艺,先铺开印有各商号的包装纸,上置内边木模,加入已经揉捻好的茶青,再用木槌压紧,成型后将包装纸扎紧,用米浆粘封。烘焙,有初烘、复烘、足干三个步骤。漳平水仙茶外形成扁平四方型紧压茶饼,是中国唯一的乌龙茶紧压茶。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泡上一壶上好的漳平水仙茶,几缕沉香焚烧的微醺,三两志趣相投的好友,围坐一起,喝着侃着,那情趣,那禅意,那境界,人生的大乐趣,也莫过于此了吧。
南洋镇,是九鹏溪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溪涧纵横、层峦叠嶂、云霞弥漫。这里有被游客誉为“小三峡”的“流水安澜”,还有种植面积达100多亩的水上茶园。漫步茶园之中,听泉水叮咚,闻茶香馥郁,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
线路推荐
南洋镇3A级漳平水乡茶汇景区(水仙茶乡)——永福镇3A级永福樱花茶旅景区——上林水库——岳山民宿——紫薇茶园 (文字来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责任编辑:邱宏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