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坦洋村的“三茶融合”新事

发布时间:2023-04-26 10:17:47 推广 来源:闽东日报

“坦洋工夫”传承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其间虽然历经沉浮,但这一古老品牌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

百余年前,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的茶人蹚出一条“海上茶路”,令“坦洋工夫”红茶名扬海内外。而今,因茶而兴的坦洋村在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上,又书写了新篇章。

春茶采摘季已接近尾声,位于坦洋村的全国首个5G智慧茶园里仍然是满目青翠。采下的茶青历经晒青、搓揉、发酵、焙干、筛分、拣剔、复火、官堆共八道工序,方可制成“坦洋工夫”红茶。

传统茶园的巡视浇灌施肥多靠人工,费力耗时,效率不高。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农业核心技术,坦洋村智慧茶园的生产环境实现可视化,病虫害信息自动监测采集上报,一体化水肥精准灌溉。如此,既减少了农药使用,又可节水省肥。

坦洋村智慧茶园综合管理平台建成投用以来,茶农的活少了,茶园管理效率倍增。福安市农垦集团坦洋茶场场长郑明星说:“有了遍布茶园的智能设备,我们只要打开电脑或手机,茶园的天气、土壤、虫害等信息及茶树生长情况一目了然,为科学开展农事活动提供了依据。”

俗语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坦洋村距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不过十余分钟车程,当地茶农借助这个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近年来引进金观音、黄观音、丹桂、黄旦等优良品种,推行生态立体种植模式,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今年的清明茶采完后,茶农林正锦为茶树施用了有机肥,这是他从省茶科所专家那学到的种植经验。“有机肥相比化肥的价格高一些,但一年只需施一次,加上省下来的除草剂费用和人工管理成本,算起来赚得更多。”林正锦说。

茶科技赋能茶产业,让越来越多的茶农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2012年,坦洋村的茶园面积、茶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492亩、3400万元、12465元;2022年,这三项数据分别增长至4911亩、2.5亿元、31695元。

做好“三茶融合”文章,产业是基础,科技是引擎,文化是灵魂。社口镇镇长陆绚说:“进入新时代,坦洋工夫茶再度崛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更加有责任对坦洋工夫茶文化加以保护、传承、发展。”

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坦洋村持续完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研学路线,修缮了碉楼、真武桥、丰泰隆茶行等历史建筑,新开辟坦洋工夫文化展示馆,新建登山步道、生态观光茶园等,全景式展现坦洋工夫茶百年历史的脉络。而在新开业的文旅商店里,游客还能品尝茶香浓郁的新式茶饮、茶点,选购设计精美的帆布包、香囊等文创产品。

陆绚表示,茶是坦洋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镇村两级将坚持“村、人、茶、文、旅”五位一体有机结合,以打造富裕、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坦洋为目标,在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上争当“领头羊”。

本报记者 龚键荣

责任编辑:邱宏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